
个人简介
王惠茹,社会学1601班
2018年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特优生
2017-2018年度 国家奖学金
2016-2017年度 国家奖学金
2017-2018年度 校三好学生
2016-2017年度 校三好学生
2017-2018 校优秀共青团干部
“创青春”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计划赛 全国金奖 湖北省金奖
第十届全国高校社会学知识邀请赛亚军(华中科技大学代表队)
学年加权92.35
学年GPA:4.0/4.0
总加权90.83
总GPA :3.94/4
赴英属哥伦比亚大学(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)亚洲研究系交流,两门课程均获A+
雅思阅读单项8.5/9分;听力单项8.5/9分
采访王惠茹前,小编针对新闻中心对她的上一次的采访(见“【国奖访谈】王惠茹:找到自己的梯子”),列举了不少问题。而当这个带着圆框眼镜,轻笑着的学姐在小编对面坐下,开始与小编畅谈起自己的近况与人生规划时,小编才意识到,时间像是一个神奇的熔炉,铸就了脱胎换骨而愈加熠熠生辉的她。让我们一起看看,一年的时间里,她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吧。
有关“弯路”:人生道路上的必经之路
由于从小在文字方面的兴趣,王惠茹在大一时曾坚定地想要做一名媒体人。在校新闻中心,她组建团队,带领成员们进行知名校友的系列专题采访。“可能是华科的特色吧,我们采访的基本都是创新创业领域的大佬。”她用略带调侃的语气说道。在这段特殊的经历中,她接触到了不少创新创业知识,听到了许多传奇而有趣的故事。也正是这些知名校友们的人生经历使她受到了许多触动,对这一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并将此作为了自己的人生目标。在这之后,加入启明学院点石创校、参与相关创新设计课程及各类创业团队…… “回想起来,我大二一整年的周末几乎都在启明学院度过了。”
但出人意料的是,在媒体、创新创业领域小有成就后,王惠茹却做出了新的人生选择:从事科研。先前的努力与追寻看似白白“浪费”——面对小编的质疑,王惠茹的答案却是简单又不失坚定的两个字“值得”。于彼时的她而言,她在坚定地追寻着自己想要的一切;而于现在的她而言,这些“弯路”则是当下选择的必要铺垫—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,人们才能明白眼前拼命追寻的是否真正适合自己,又是否能让自己甘愿从一而终。那些曾经的付出无一不是对梦想的追求,都是值得铭记与珍藏的人生足迹。
转变方向: “看到我想要的人生”
对王惠茹而言,2018年暑期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(UBC)亚洲研究系的交流是她人生中的重要“拐点”。
“两位授课教授对我的影响非常大。他们对学生进行非常个性化的关怀,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有着非常深切的热爱。我当时就告诉自己:‘这不就是我人生的蓝本吗?’”
很强的好奇心、刨根问底的求知欲、独到的洞察力……在教授们的反馈中,她开始发现自己的潜力。而后,她回忆起在无数次科研中自己的感触。“我记得有次在做性少数相关的研究,631篇文献,当时饭也不想吃觉也不想睡,就想快点把它看完,感觉它们太有意思了。很多时候面对很多奇怪的现象,自己也特别想去做个研究,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。”
王惠茹意识到,科研是能够真正使她投入其中并十分享受的事物。“在大学的两年多时间里,也非常感谢我导师郝玉章老师和张小山老师的指点和帮助。”回忆起自己对科研的选择,她也特别提起了两位院内老师的指导及支持。
在确定自己选择的过程中,她也遇到过挫折,但它似乎帮助她进行了更好的抉择。“我大一的时候也还有过一段痛苦的研究经历,当时体会到了深深的无力和挫败感。现在想起来,非常感谢那段经历,它使我明白,一定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研究领域,一定要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。”追寻自己内心的声音——这也是她一直在做的事情。
在暑期交流的课程中,王惠茹也意识到追寻社会正义并不是一个多么宏大的议题。“有一位授课教授是旁遮普人,进行着旁遮普相关的研究,并且通过制作影片等方式帮助旁遮普人们获取权利,消除社会不公。” 作为学者发展人们的认知、尽力消除污名;帮助唐人街的居民认识自己的历史、重塑自我认同——这些都是触手可及之事,但却推动着社会的发展。
而也正是在这里,她开始真正明白“勇气”一词的重要意义。“从前我有很多想法,想去做很多事情,但我都不会跟别人讲,怕被人嘲笑,‘你区区一个大学生,能做什么?’但在这里,我看到的是‘普通人’们身上的不平凡。”改写加拿大种族歧视历史者的亲述,同学院学生为社会正义而进行国际发声,这些都使她深切明白了“敢想敢做”的巨大力量。
“在短短几个月里,有太多太多的事情影响着我,它们让我看清自己想要的人生。”
遭遇瓶颈:奋起直追与顺其自然
正如前文所提及的,短短几个月内发生的许多事影响着王惠茹的选择。但她的故事远没有表面看起来的轻松而自然:每个人在大学期间都会有迷茫困顿期的时候,她也不例外。王惠茹描述道,整整一年以来她都处于焦虑状态,每次睡眠中都充斥着答辩、写论文、做项目等活动,令她无法放松。而这焦虑则主要来源于难以前行的瓶颈期。“我感觉自己在这个期间里非常缺乏前进的动力,而且无论我怎样努力,都没法达到自己的预期。”
大二下学期,赴北京参加全国高校社会学知识邀请赛,与北大、复旦等高校学子同台竞技成为了王惠茹大学生涯中另一个重要“拐点”。“它让我很直观地感受到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差距,让我真正有了奋起直追的动力。”所谓的“瓶颈期”似乎也在随后的6月消失了。“感觉就像‘黎明前的黑暗’,可能之前一直都在积累、学习知识,需要经历一个非常非常艰难,感觉没有什么进展的过程吧。”她笑着说道。
后面的故事读者们也都知道了——在UBC,她找到了自己人生新的追寻。回国以后,王惠茹发现自己从前怎么也治不好的焦虑突然就好了大半。“那些契机让我亲身体验到‘顺其自然’这句话。不断积累,你就可能会遇到那些让你转变的机会。”
谈及这两年来的转变,王惠茹提出了自己的观点。“我现在不会再说自己以后一定要干什么了,我说的或许只是我目前的一个打算,虽然在特定的阶段中我会把它当成自己人生的追求。不断接触新的事物,人生就有更多的可能性,我们也会有更多的转变。” 说起自己两年来的经历,王惠茹形容道:“一方面是不断追寻,顺从自己的本心;但另一方面,过去的经历不断塑造着现在的我们,每一个选择都对未来的我们意义重大。”继续追寻,不断探索——这也是她对自己提出的未来规划。
文字:陈嘉扬、杨加一
图片:王惠茹
排版:蒋斯琪
转载自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